陈锋笑着随便翻开一页,然后念道,“按原有历史进程,大卫·安德森将在2064年受对撞机实验意外激发灵感,发现底层夸克结构第三定律,并在接下来二十年内全力钻研,最终证明定律。经推算,2061年安德森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后,其实已经完成基础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激发灵感,让他提前三年开展此研究。”

“拟定操作方式为,接触其博士生导师林德勒夫·斯文森,在交谈中将此构想灌输给林德勒夫。分析林德勒夫的性格,他将有超过92.77%的概率在课堂上以发散思维的方式讲出此猜想,并将其前置理论研究拟定为大卫·安德森的毕业论文课题。经推算,安德森将在项目过程中,多次受到林德勒夫转述言论的启发,最迟可在2076年完成研究,此定律提前8年问世。”

陈锋念完之后,再说道:“里面其他的内容与这个差不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你们所能想象到的时代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按照这份规划去操作,将能把每一个重要节点,以诸如此类的方式加速,让该发生的提前发生,让不该发生的被扼杀在摇篮里。严格执行这份五百年的全面规划,做到最完美的极致,在最理想的状况下,将能在这五百年内把人类文明的进程加快一倍。”

他说完之后,稍微停顿了一下。

赖恩举手提问,“意思就是人类可以在2500年达到你上条时间线3000年的发展水平?”

陈锋点头,“理论上是这样。当然,也不能过于苛责完美,我觉得达到2900年就不错了。”

卢薇连连摇头,“这,这也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可能,这又不是开车,还能踩油门提速的。按照你的说法,那等2200年时,就可能出现本来2400年才能出现的科技。那2400年原本应该在某项科技里有所成就的学者,不就没事干了吗?”

这一点,倒是赖恩持有不同看法,“也不一定,科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条链。某个成果提前出现了,那么后人一样会得到知识的积累。真正有才干的科学家一样有机会在前人提前走完的路上找到新的果实。”

陈锋点头,“对,其他领域的道理也同理。”

关于这事,陈锋有确凿的证明,比如越来越强的谢尔盖与赖闻明这俩钉子户。

但赖恩马上再道:“可如果我们按照这份计划去改变未来,在我们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时间与地点上的误差,那么每次改变未来都会造成新的变数。这个变数会一年又一年的不断放大,不说百年之后了,恐怕二三十年后,这个不断放大的变数将会在概率学上演变出天文数字的可能。我们又如何能精准的控制未来呢?”

陈锋认可道:“赖恩你的担心相当有道理。但这份制作于三十一世纪的规划案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至少有数十万名尖端科学工作者围绕着它而工作,另外至少有数百万的普通学者参与修订编撰。为了穷举无数可能,千年之后的学者们还调动了三十一世纪的超级量子智慧繁星接近三分之一的算力,高强度的计算了三个月,最终才得出这本册子。”

“我刚才所说的完美执行,其实并非指的每一个点。这其实是一种模糊算法,任何一个重大方向出现了变数,都可以暂且放弃控制,将其交由文明自行发展。但文明总会自我纠正一些明显的错谬,等事情回到正轨时,一些之前不能执行的策略,就又可以了。”

赖恩沉吟了大约三十秒,表示明白了陈锋的意思。

孟晓舟则抓住了另一个重点,“所以我们会变成一个暗中控制世界的无处不在的隐形组织?”

陈锋:“对,就像人体的条件反射控制神经那样。我们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膝跳反应。”

这下,包括坐在他身边的钟蕾在内的所有人都明白了他的宏大构划。

虽然如他所说,这份《五百年规划》并非出自他一人之手,但执行者却是他,更是自己这些人。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的去拨快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我们会成为时代的缔造者?

我们可以像玩模拟建设游戏那样,一点一点的去建设人类的未来?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在五百年内走完一千年的旅程?

如果文明是一辆战车,我们便是那只踩下油门的脚?

历史上曾诞生过无数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