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赶慢赶大半月,可算是及时拿了出来。

在电影中,陈锋对史料里的人名、地名和机构的名称稍微做了点润色。

他把现实中的人的名字都给修改了,并将千年后的自己化名成了郑峰。

这是为了避免暴露太多秘密。

至于在座这八百人会怎么去猜谁是谁,陈锋不在乎,由着他们自己去猜就行。

这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最容易激发旁人的思维。

三天后,连看三天纪录片的八百余人久久不能言语。

他们一边观看纪录片,一边在心中沉淀思维,重新消化《黑洞论文》,他们相信了陈锋的判断。

在这过程中,门德尔松、劳尔森与伊伦的游说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2区再也不是秘密。

“陈锋的信息来自52区里的外星飞船”的说法不胫而走,言之凿凿,确有其事。

留下来的八百余人里,大约四分之一的政坛人员,四分之一的商业人员,以及近半科研人员。

都是聪明人,能读懂《第九》里蕴含的深意。

科学家们在私底下讨论时,普遍认知如下:

“陈先生是正确的。”

“外星威胁客观存在,但人类也不是毫无希望。”

“这部纪录片里超过95%的内容都非常合理。”

“陈先生对科学和社会体制的推演既符合逻辑,又充满想象力。”

“是的,这既是一部科幻电影,同时也是既符合科学规律,又充满哲学思想的鸿篇巨著。”

“真不敢相信,我原本以为宇宙远航最快也要两三千年后,没想到二十四世纪就能做到了。用生物的技术‘种’出戴森膜、利用力场压缩空间生成泡层的类曲率引擎、曲率飞行、恒星引擎、反物质动力、暗能量发生器……未来真是不可思议。”

“这些东西我都曾想象过,但我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陈先生描绘的那些过程和推导原理看起来天马行空,其实……”

“其实言之有物,对吧?”

“是的。我找不到证伪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