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说定了。”

两人玩笑间定下了这件事,众人轻松的说笑起来。

短暂的国庆假期结束了,上班没几天,《王晓波文集》上市发售了,此时距离王晓波意外去世,恰好半年。

王晓波的去世十分突然,不仅是家人,连读者们也猝不及防。

他生前不混圈子,也没什么文学界的朋友,《王晓波文集》的序言还是林为民作的。评论界对于王晓波的作品兴趣也不大,有评价他的基本也是褒贬不一,总是揪着QS描写这件事不放。

在王晓波去世以前,他的名气不算大,读者群体也不多,但在他去世的这半年时间里,倒是有不少评论家开始怀念起了他,对他的评价也比以前高了不少。

我们中国人,总是信奉死者为大,反而对活着的人太过苛刻。

《王晓波文集》上市之际,国文社筹划了一场关于他生前作品的研讨会,到场的评论家均对于王晓波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口碑的逐渐逆转,让《王晓波文集》在甫一上市之际便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追捧,这种追捧的力度比他在世时要大了很多。

《王晓波文集》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便卖出了超过5000套,这个数字看起来不起眼,但对比王晓波以前的名气,可以说是巨大的跨越。

可惜这一切,王晓波再也看不到了。

再有几天就是霜降了,林为民接到了电话,他被上面安排成了国务院知识产权考察团的一员,过两天跟团赴美考察。

林为民对着电话抱怨道:“你们这哪里是商量,分明就是通知嘛!”

电话那头的小年轻略微有些尴尬,“林老师,我们这个知识产权考察团还是很有意义的。贵社现在不是在搞知识产权开发吗?正好可以借着这次的机会到米国去实地考察一番,说不定可以对今后的工作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抱怨归抱怨,林为民也不会为难一个负责通知他的小年轻,“知道了,我这边协调一下时间。”

“谢谢您的配合。”

挂断了电话没多长时间,林为民又接到了一个电话。

“林为民,我听说你也要去米国啊?”电话那头的金莹兴奋的问道。

“真不愧是金大首领,你消息可真够灵通的。怎么着,你这次也去米国啊?”

“是啊,我过两天到燕京,记得请我吃饭。”

说来蹭饭,金莹就真的来蹭饭了。

考察团出发的前一天,金莹到了燕京,傍晚跑到林为民家蹭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