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前排重盾的保护,后面的兵卒将直接面对敌人火铳的射击,人们是成排成片的扑倒在血泊当中。

更要命的是,叛军的战斗步调还不一致,有的兵团一个劲的往前突进,有的兵团则是进军缓慢,甚至还有些兵团在驻足不前,这就是开战之前,各叛军将领思想不统一的结果。

所以叛军的兵力的确是有十六万之众,但实际与贞郡军展开战斗的兵力,远没有十六万那么多。

看到叛军有三支兵团率先推进上来,贞郡军的两翼加速突进,中军缓慢推进,整体阵型变成一个巨大的口袋阵,把突进最快的三支叛军兵团包在其中。

这三支叛军兵团都是精锐,将士们也都很善战,可惜,现在他们面对的是贞郡军,军备武装到了牙齿,而且身经百战,战斗理念之先进,在列国当中都堪称首屈一指。

三支叛军兵团迎战三面围攻过来的贞郡军,战斗打得惨烈,将士们拼死作战,可仍阻挡不了贞郡军的推进。

他们以为后面的己方大队人马能跟上来增援,可是直至他们被贞郡军杀倒在地,都未能等来后方的援军。

另外那十几支叛军兵团不是不想过去援救,只不过在向前推进的时候,遭受到贞郡军后方火炮营的猛烈炮击,本来斗志就不强的叛军见贞郡军的火炮太过凶狠,己方若继续往前行进,伤亡将极大,便暂时停止了推进,想等贞郡军的火炮哑火之后再往前增援。

结果贞郡军的炮弹就像是永远都打不光似的,火炮的齐射一轮接着一轮,哪怕都打在空地上,哪怕一轮齐射下来,没伤到叛军的一兵一卒,贞郡军的火炮仍在无休止地做着炮击。

这在叛军看来,简直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叛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就不得不提双方的工业基础了。贞郡军有贞郡锻造坊做后盾,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军火生产工业,不管是火炮还是炮弹,皆为大批量的生产。

所以在贞郡军的观念当中,从来没有担心过弹药的过度消耗,这一批的弹药打光了,后方有十批、百批的弹药等着他们砸向敌人,一门火炮因为连续的射击而毁坏,后方有十门、百门的火炮等着他们去挑选。

可叛军不一样,叛军别说没有军火生产工业,连工业基础都没有,他们的火铳、火枪乃至炮弹、弹药,全靠贝萨国的援助,先不说贝萨国的援助终究是有限量的,就算是没有限量,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运送过来,也需要花费极长的时间,难以满足战争需求。

所以叛军的弹药从来都是扒拉着手指头算计着来用,一颗炮弹,即便不能炸死几十名敌人,起码也得是笃定了能杀伤到敌人,他们才会把这颗炮弹打出去。

像贞郡军现在这种只为了阻止他们的推进,把无数的炮弹倾泻在无人空地上的做法,他们当然是无法理解的。

火器战场上,双方将士比拼的已不局限于战术战策,乃至军心士气,另外,工业基础、综合国力,也都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工业基础和综合国力上,叛军无疑是吃了大亏的。

当贞郡军的炮击终于告一段落时,叛军再往前看,前方哪里还能看到己方率先突进的那三支兵团的影子,贞郡军的军团仿佛一头张开血盆大口的怪兽,把己方的三支兵团活生生的吞掉了。

战斗至此,叛军的斗志已然是大幅度的锐减,驻足不前的兵团继续驻足不前,推进缓慢的兵团,则推进的更加缓慢。

可贞郡军不同,仿佛没有吃掉叛军的三支兵团似的,继续往前匀速推进。

双方更大规模的战斗,再次展开。

这一战,由中午一直持续到夜晚,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贞郡军的伤亡只有两万左右,反观叛军,伤亡已多达八万之众,二十万的大军,现在可战之兵已不足十二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