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歪,就是吃吃饭,看看演出。

因为温能是私人邀请,所以林为民没办法带下属和作家们一起赴约,他们在签售完的当天便去了鹏城。

反正就剩最后一站了,大家轻车熟路,林为民陪不陪都一样。

大家约好了在广州汇合,林为民便心安理得的享受起了温能的安排。

吃胡建人这种假传统当然是没有的,但食在广州也是事实。

享受了一天三餐美食,晚上温能请林为民看粤剧。

粤剧源自南戏,以明清时期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在清咸丰、道光年间,本地班子在演出中以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地方言,逐渐形成粤剧。

建国后,粤剧跟其他的地方剧种一样成立了专门的粤剧团和粤剧剧院,民间基础深厚。

但受限于语言的关系,粤剧流传多局限于两广、香江以及东南亚等粤语地区,反而在内地没什么市场和受众。

今天温能邀请林为民看的剧目是《再世红梅记》,由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创作,改编的是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

“画栏风摆竹横斜,如此人间清月夜。

愁对萧萧庭院,叠叠层台。

黄昏月已上蟾宫,夜来难续桥头梦,飘泊一身,怎分派两重痴爱?

不如彩笔写新篇,也胜无聊怀旧燕,谁负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

边欣赏着台上优美的唱段,温能边给林为民做一些科普。

林为民听到“唐涤生”这个名字有点耳熟,转念一想,便想了起来。

这不是南海十三郎的徒弟吗?

见林为民对唐涤生感兴趣,温能又给他科普了起来,林为民越听越觉得有意思,连戏都顾不上看了。

南海十三郎原名江誉镠,唐涤生是他的弟子,二人均是粤剧剧作家,这师徒二人所创作的《寒江钓雪》《心声泪影》《梨香院》《七十二铜城》《女儿香》《落霞孤鹜》《紫钗记》《帝女花》等作品均是粤剧当中广受欢迎的热门剧目。

相比弟子唐涤生,江誉镠的人生经历更加传奇,而他的生平事迹也在两广和香江等地广为流传。

林为民在后世看过谢君豪演的《南海十三郎》,讲的便是南海十三郎江誉镠的传奇一生。

江誉镠出身豪门,父亲江孔殷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富商,他虽家世显赫,却是个情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