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使如此,她依然忍不住笑嘻嘻地冲他挥手道别,心里充满难言的胜利喜悦:在这段时间里,这还是她第一次在和切萨雷的对话中占到一点上风。

#

“这是这个月来最让人兴奋的一晚。”当本.布兰特雷在他的位置上坐下来时,他这么想道,但随后又纠正自己,“不,应该是最让人兴奋的一个下午。”

由 于半个月前所有票房就销售一空,根本无法挤出大量赠票,而对安.本森的《芝加哥》首演表示兴趣的剧评家为数不少,剧团干脆直接在周一下午安排了加场,在满 足了所有剧评家以及广告商的赠票需求以后,全场仅剩数百个座位可以往外贩售,视野普遍还不太良好,但即使如此,座位也是在数小时内就销售一空。

“这简直就是托尼奖预演。”他的老朋友帕特里在布兰特雷身边落座,他不满地张望了一下场内,“哼,看吧,迪克.斯坎兰、简尼.特索尼……难怪我们拿到的座位要比上次偏僻。”

因 为是下午的关系,这一次来观看的除了剧评家以及手持广告商赠票的商务人士以外,还有许多百老汇的名演员,他们对于《芝加哥》也是闻名已久,但因为工作时间 重叠的关系,并没有机会成群结队地前来看剧。他们理所当然地占据了最为中央的头等座,布兰特雷和帕特里就只能坐在稍微偏僻一些的后排区域了,但他们还在头 等座的范围内,这已经是对纽约客的优待,很多洛杉矶的剧评家就被安排在了更后头的位置。

别看剧评家好像一个个都能为艺术性献身, 对于明星的光鲜外表和过人身家毫无兴趣,针砭起他们的演技时用词尖刻,丝毫也不留情面。但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没有在乎的东西,座位安排就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 影评人情绪的事情,如果看到一个观点时常冲突的评论家拿到了比自己更好的位置,评论家心里那股酸涩劲儿也是不用多提的。如果是以往,布兰特雷肯定会和帕特 里八卦几句片方对几个剧评名宿的座位安排是否得体,但现在他完全没这份心思,所有精力全在期待五分钟之后的演出。——他听说过安.本森,苏格兰皇家音乐戏 剧学院的高材生,进入伦敦西区已经四年了——但没看过她的表演,一方面,他希望安.本森这个科班出身的正统派能把J.J压下去,满足布兰特雷维护音乐剧传统 文化的希望,但另一方面,站在美国佬的角度,布兰特雷又希望J.J能够保持住自己的风头,让英国佬收敛他们莫名其妙的自信态度,停止瞧不起百老汇的艺术性。

他 特别看了看左手边的方向——那里坐了几个不断低声交谈的生面孔,从口音判断,应该是伦敦方面过来看剧的评论家。可想而知,今天下午的演出中,他们肯定会专 注发掘本森的亮点,而对珍妮弗的亮眼表现视而不见,甚至可能会抓住她履历薄弱,以及本人太过漂亮的弱点,大肆暗示百老汇在选才方面的浅薄。

对于百老汇晋升文化的忠诚与爱国情绪的冲突,让布兰特雷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自己该希望珍妮弗继续压倒安.本森,还是希望结果恰恰相反。他连明天的剧评专栏该如何构思都毫无想法,俗话说‘没有无立场的评论’,而布兰特雷现在恰恰就是找不到自己的立场。

在他的心慌意乱之中,剧院灯光黑了下来,伴随着熟悉的开场音乐,第一幕开始上演,而安.本森也在她和剧院经理的对答中,完成了自己从容不迫的第一次出场。

“你妹妹呢?”

“今晚就靠我自己。”

低沉、徐缓的对白在抑扬顿挫间带有强烈的节奏感,仅仅是第一句话就让布兰特雷感觉不妙:她的台词功底很强,而且维尔玛的发音毫无伦敦痕迹,说着纯正的美国口音,这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英国人来说并不容易。仅仅从这句话来看,安.本森就是个不容小觑的专业演员。

很快,随着维尔玛的第一次亮相,布兰特雷肯定了自己的看法——安.本森的专业水平在百老汇也称得上数一数二。

黛德丽在第一次独舞中已经表现得相当优秀了,她是个出色的舞者,虽然长相平庸、嗓音条件在黑人中也不算太好,但胜在舞姿充满力度,而且唱腔宽厚有力量,她的维尔玛是充满力量的,在没有珍妮弗的时代也足以震慑住观众,让他们忽略维尔玛的长相和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