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巧的事情,苏咏霖当然不会放过胡玮,直接拉着胡玮一起出来吃早饭。

三人在苏勇等人的暗中保护之下乘车离开皇宫,很快来到了位于中都城东南部的最大商业步行街——解放大街上。

这条街道是中都城扩建的产物,当年苏咏霖刚刚进入中都的时候是不存在的,后来随着中都的扩建而逐渐诞生。

当年的中都城只有一条说得过去的商业街道,苏咏霖扩建中都之后逐渐增加到三条大街,除了解放大街之外,东北角商业大街的叫做复兴大街,西南角的商业大街叫做繁荣大街。

充满了浓浓的时代气息。

三条商业街分别在中都城的东南、西南和东北三个方向构筑了繁荣无比的商业圈子,只有西北角属于国家机关林立的地区,所以没有什么商业圈子。

而这三条商业街道每一条都可以算是饮食、娱乐等注重日常生活性质的综合商业街道,深受中都居民和外地来人的喜爱。

但要说苏咏霖最喜欢哪条街道,当然要算是东南角的解放大街。

这倒不是说哪条街道更加繁荣。

事实上三条街道的繁荣程度是差不多的,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苏咏霖对小商贩的政策扶持力度是一样的。

而苏咏霖喜欢解放大街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解放大街上的食物最符合他的胃口。

苏咏霖虽然祖籍在山东,可他是在江南鱼米之乡长大的,口味上不可避免的带有江南属性,喜欢南方的稻米饭胜过喜欢北方的饼食。

而解放大街上的食物偏向南方口味,各类饭庄饭店非常之多。

隋唐以后,从宋朝开始,米饭在中国人饮食结构当中的比重开始增加。

宋人善于做米饭,并且喜欢用其他食材煮米饭。

根据配料的不同,有清精米饭、玉井饭、蟠桃饭、石髓饭、金饭、盘游饭、蓬饭、大骨饭、二红饭和淅米饭等等。

正是因为在吃米饭这件事情上开发出了诸多不同于隋唐时期人们的习惯,以至于稻米消耗量大幅度增加,于是本土稻米产量不足,所以宋人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大米来满足内部所需。

著名的占城稻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

宋室南渡之后,江南气候水文更加适合于种植稻米,所以吃米饭的习惯逐渐压过了北宋时期中原居民们承袭隋唐之风吃各类饼食的习惯。

苏咏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加上后世爱吃米饭的记忆,对米饭自然有诸多偏爱。

他很喜欢吃各类蒸煮米饭,还有各式菜饭、炒饭,幼年和少年便是绝对的米饭至上主义者,没有米饭,一顿饭都吃不香。

然而当他北上山东之后,艰苦的条件和中原地区的习俗使得他不得不接受现实,入乡随俗,和军队士兵一起吃各类饼食,或者说是有什么吃什么。

不挑食,不搞特殊化,以身作则,引领革命。